关灯
护眼
字体:

卷三十一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请求互通贸易。

    晋公宇文护认为彼此相持日久,绝无来往,一日忽然来请求交易,怀疑另有原因。

    又因为皇姑、皇世母早先被齐人掳去,想乘着齐人请和的机会,让皇姑、皇世母回来。

    宇文护就命令司门下大夫尹公正到玉壁,与韦孝宽仔细商议。

    韦孝宽于是在郊外大设帷帐,让尹公正接待使者,顺便谈到皇家亲属尚在齐地。

    使者言辞神色十分愉快。

    当时又有汾州胡人抢劫来一批关东人,韦孝宽将他们放回,并致信一封,详细陈述朝廷欲与邻国交好之意。

    齐人于是礼送皇姑及宇文护母亲等人返回。

    韦孝宽善于安抚驾御部下,能得人心。

    所派遣到齐国去的间谍,都为他尽力。

    齐国也有人得到韦孝宽的钱财,暗通音讯。

    所以齐国有什么动静,朝廷都能预先知道。

    当时有一个主帅许盆,韦孝宽托为亲信,令他镇守边境的一座城堡。

    许盆竟以城堡投靠齐人。

    韦孝宽大怒,派间谍刺杀他,很快斩其首而归。

    其人心归向如此。

    汾州以北,离石以南,居住的都是尚未开化的胡人。

    他们劫掠居民,阻断黄河通道。

    韦孝宽很担忧这件事。

    可是那块地方属于齐国,无法派兵消灭。

    韦孝宽打算在生胡入境的险要地方建筑一座大城。

    于是在黄河西岸征集服劳役者十万人,带甲士卒一百人,派开府姚岳监督筑城。

    姚岳神色恐惧,认为兵员太少,十分为难。

    韦孝宽说:“预计建成此城,十天即可完工。

    这里距晋州四百多里,头一天开工,第二天齐人才能知道。

    假设晋州征集兵马,需要两天才能调集完毕;商讨用兵方略,又自会延滞三天。

    计算他们的行军速度,两天之内还无法到达这里。

    我们的城墙足可以建成了。”于是下令筑城。

    齐人果然到达边境,怀疑埋伏有大军,停留不敢进。

    当夜,韦孝宽又命令汾水以南,依傍介山、稷山各村庄就地放火。

    齐人以为是军营,就退兵自固。

    大城建成的时间,果然如韦孝宽所言。

    保定四年(564),升任柱国。

    当时晋公宇文护将要东征,韦孝宽派长史辛道宪劝说宇文护不可出兵,宇文护不听。

    后来大军果然失利。

    孔城陷落,宜阳被围。

    韦孝宽对部将们说:“宜阳一城的得失并不重要,可是两国争夺它,使军队数年疲劳。

    对方多有聪明之人,难道还缺乏计谋?倘若对方放弃崤山以东,前来图谋汾水以北。

    我国的边界必被侵扰。

    如今应当在华谷和长秋速速筑城,使贼人打消这个念头。

    如果贼人先我一步行动,我们再下手就很困难了。”于是画了地形,详细陈述了敌我的态势。

    晋公宇文护命令长史叱罗协对使者说:“韦公子孙虽多,总数尚不满百人。

    在汾水北岸筑城,派谁去镇守呢?”此事于是无法实施。

    天和五年(570),晋封郧国公,食邑增至一万户。

    当年,齐人果然解了宜阳之围,平定汾水以北地区,修筑城池固守。

    齐国丞相斛律明月到汾水东岸,请求与韦孝宽相见。

    斛律明月说:“宜阳是个小城,而使双方争夺了这么久。

    如今宜阳已经入了你们的版图,我们想在汾水以北取得补偿,请勿见怪。”韦孝宽回答道:“宜阳是你们的战略要地,汾水以北是我们放弃的地方。

    我之所弃,你之所图,哪里能算取得补偿?况且您辅佐幼主,地位崇高,名望隆重,理当调和阴阳,安抚百姓,怎么能穷兵赎武,与邻邦结下怨仇?眼下沧州、瀛州一带洪水泛滥,千里不见炊烟,您还想让汾州、晋州之间尸横遍野吗?倘若为贪图寻常之地,使精疲力竭之人再受极大苦难,我私下认为您不该这样做。”韦孝宽的参军曲岩很懂得卜筮。

    他对韦孝宽说:“明年,东朝必定要互相大杀。”韦孝宽就命令曲岩作谣歌道:“百升飞上天,明月照长安。”百升,暗含“斛”字。

    又说:“高山不摧自崩,槲树不扶自竖。”命令间谍拿了很多这样的文字,丢弃在邺城。

    祖孝征知道后,又对这些文字加以润色,斛律明月竟然因此而被处死。

    建德年间以后,武帝立志要平定齐国。

    韦孝宽上疏陈述三条计策。

    他的第一条计策说:“微臣在边境多年,曾见过不少机会,只是没有际遇,无法成功。

    所以往年出兵,白白劳力耗饷,未立功绩,原因在于失去机会。

    为什么呢?淮河以南,一向土地肥沃,陈氏在败亡之余,还能一举将其平定。

    齐人历年派兵救援,均失败而归,内部分裂,外有叛乱,已经是精疲力竭。

    左传不是说:“仇敌露出破绽,不可失去利用的机会。”如今大军如果从轵关出发,并车而进,顺便与陈氏构成犄角之势,同时命令广州义军从三亚鸟出发,再招募太行山以南的骁勇精锐之卒,沿黄河而下,又派北山稽胡截断并州、晋州的通道。

    以上诸军,仍令招募函谷关以东、黄河以南的雄劲勇猛之士,多加封赏,使他们担当先锋。

    高山动摇,河流改道,雷鸣电闪,壮盛迅疾,诸军齐发,直捣贼巢。

    敌军必定是远远望见我军旌旗就奔逃溃散,我军可所向无敌。

    用兵一次即可平定天下,眼前实在是大好时机。”他的第二条计策说:“如果国家为以后作更深远的打算,在没有大举出兵以前,应当与陈国分散齐人的兵力。

    在三亚鸟以北、万春以南广泛屯田,预先积存粮草。

    从中招募骁勇强悍之人,建立军队。

    齐人在东南方向已有敌人,兵马相持,我可出其不意,派兵偷袭,将齐人击败。

    对方如果派重兵来援,我则加固壁垒,将人口、物资转移,使敌人一无所获。

    等到敌军退远了,我们再出兵。

    时常派出边境外的小股部队,引诱敌人的主力。

    我们连隔夜的干粮也不用携带,却使敌军疲于奔命。

    一二年中,齐人必定自己分裂背叛。

    况且齐氏昏庸暴虐,政令不统一,赂贿公行,惟利是图,荒废政事,迷于佚乐,耽于酒色,猜忌陷害忠良之士。

    全境鼎沸,无法忍受其弊害。

    由此来看,齐之灭亡指日可待。

    然后趁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征讨,定能摧枯拉朽,大功告成。”他的第三条计策说:“微臣以为,大周疆土,跨据函谷关和黄河,暗蓄席卷天下之神威,持有高屋建瓴之优势。

    太祖上受天命,使万物更新,因此二十四年之中,得建大功。

    向南平定长江、汉水,向西平定巴郡、蜀郡,边境以外无可忧虑,黄河以西也已平定。

    只有赵、魏,偏偏阻塞不通,正是因为我们三面多有战事,才没有余暇东征,于是使漳河、滏水的游魂们苟延残喘到今日。

    从前勾践灭亡吴国,尚且等待了十年;周武王乘乱起事,还不得不两次举兵。

    如今倘若存下待时之心,坐等时机,微臣以为还应与邻邦交好,申明盟约。

    安定人心,和谐外交,互通贸易,恩惠工匠,养精蓄锐,待机而动。

    这是长治久安之策,可坐观对方被我吞并。”上奏后,皇帝派小司寇淮南公元伟、开府伊娄谦等人携带丰厚礼品访问齐国。

    后来终于大举出兵,经皇帝两次亲征而平定太行山以东地区,最终同韦孝宽的计策一样。

    韦孝宽常常以年近七十岁为理由,多次请求退休。

    皇帝答以天下尚未平定,下诏优待,不准所请。

    到这时,韦孝宽又以有病为理由请求退休。

    皇帝说:“从前我已经当面对你讲了我的意见,何必麻烦再次申请呢?”建德五年(576),皇帝东征,经过玉壁。

    视察这里的防御工事,十分感叹赞赏,看了好一会儿才离开。

    韦孝宽认为自己洞察齐人虚实,请求担任先锋。

    皇帝认为玉壁是交通紧要之处,除了韦孝宽无人能够镇守,就没有答应他。

    等到赵王宇文招从稽胡出兵,与大军成犄角之势,才下令韦孝宽担任行军总管,围守华谷,以策应大军。

    韦孝宽攻占了四座城池。

    武帝平定晋州后,又命令韦孝宽回去镇守玉壁。

    皇帝凯旋时,又路过玉壁。

    皇帝从容地对韦孝宽说:“世上人都说老年人多有智谋,善于为军队策划。

    可是我只与少年人共事,一举平定贼军。

    您以为怎样呢?”韦孝宽答道:“微臣如今衰老,只剩下忠诚之心。

    可是从前在少壮时,微臣也曾在先朝尽力,平定关西。”皇帝大笑道:“事实像您说的那样。”于是诏令韦孝宽随皇帝返回京城。

    任命他为大司空,出任延州总管,升上柱国。

    大象元年(579),被任命为徐、兖等十一州十五镇诸军事、徐州总管。

    又担任行军元帅,攻占淮河以南地区。

    分别派杞公宇文亮进攻黄城,成阝公梁士彦进攻广陵,韦孝宽率军攻打寿阳,将以上三城全部攻占。

    韦孝宽初到淮河以南时,各地官员都私下表示归附的诚意。

    可是五门是险要之处,陈国人如果凿开塘堰放水,就会阻断道路。

    韦孝宽急忙命令分兵把守。

    陈国刺史吴文育果然派人去挖掘塘堰,但已经来不及了。

    陈人于是退兵,长江以北地区全部平定。

    军队撤回,到了豫州,宇文亮举兵反叛,偷偷派数百骑兵袭击韦孝宽的营地。

    当时宇文亮的养马官茹宽将情况密报韦孝宽,韦孝宽作了防备。

    宇文亮无法攻入营地,只得逃走,韦孝宽追上去将其活捉。

    诏令以平定淮南之功,另封韦孝宽的一个儿子为滑国公。

    宣帝去世后,隋文帝辅佐朝政。

    当时尉迟迥原来担任相州总管,诏令韦孝宽代替他。

    又任命小司徒叱列长义担任相州刺史,令他先期前往邺城,韦孝宽稍后出发。

    到达朝歌时,尉迟迥派大都督贺兰贵带着书信等候。

    韦孝宽留下贺兰贵谈话,借以观察他。

    韦孝宽怀疑有变故,就借口有病,缓慢而行。

    又派人到相州寻求医药,秘密侦察动静。

    到汤阴后,遇到叱列长义逃跑回来。

    韦孝宽兄长之子、魏郡守韦艺又弃郡南逃。

    韦孝宽仔细研究了当时的形势,急忙返回。

    所经过的桥梁要道,下令一律拆毁,驿站马匹一律牵走,又命令驿将道:“蜀公将要到来,可多备酒肴和粮草等待。”尉迟迥果然派仪同梁子康率领数百骑兵追赶韦孝宽,各驿站供应丰厚,所经之处都要停留,因此没有追上。

    当时有人劝说韦孝宽,认为洛京虚弱,素来没有守卫部队,在河阳镇守的,全是函谷关以东的鲜卑人,尉迟迥如果先行占据洛京,将成大祸。

    韦孝宽就入河阳而固守。

    河阳城内原有鲜卑人八百,家小都在邺城,见韦孝宽空身而来,谋划响应尉迟迥。

    韦孝宽知道后,就密造东京官府文书,假称派遣他们远行,分头到洛阳领受赏赐。

    这批鲜卑人抵达洛阳后,都被留在那里。

    韦孝宽分化了鲜卑人的力量,使他们的计谋未能得逞。

    六月,诏令征调关中兵马,任命韦孝宽为元帅,领军东征。

    七月,军队在河阳停留。

    尉迟迥部署仪同薛公礼等人围逼怀州,韦孝宽派兵将他们击败,进驻怀县永桥城东南。

    这座城正处交通要道,城墙牢固,尉迟迥已经派兵据守。

    众将士认为此城正当要路,请求首先攻占它。

    韦孝宽:“城小而坚固,倘若攻而不克,则有损我之军威。

    如果击败敌人大军,这座小城也难有什么作为。”于是领军驻扎在武陟,大败尉迟迥之子尉迟。。,尉迟。。轻装骑马逃向邺城。

    军队又进驻邺城西门豹祠以南。

    尉迟迥亲自出战,又被击败。

    尉迟迥走投无路,只得自杀。

    小城中的守兵,全部被活埋在游豫园。

    其余尚有不服从者,韦孝宽根据情况一一讨伐,使函谷关以东全部平定。

    十月,胜利返回京师。

    十一月逝世,当时七十二岁。

    追赠太傅、二十州诸军事、雍州牧。

    谥号为“襄”

    韦孝宽在边疆多年,屡次抗击强敌。

    他的所有计谋,当初布置时,人们都不明白,等到事情成功了,才惊奇叹服。

    他虽然在军中生活,但很留意文史,政事余暇,常常翻阅。

    晚年患眼疾,还令学士读给他听。

    韦孝宽很早就失去父母,侍奉兄嫂十分恭谨。

    所得的俸禄,与兄嫂共用,不放入自己的住室。

    亲族中凡有失去父母的孤儿,必定给以接济。

    朝廷内外因此而赞美他。

    长子韦谌已经十岁,魏文帝想把女儿嫁给他。

    韦孝宽推辞,说兄长之子韦世康年龄大些。

    魏文帝很赞许,就把女儿嫁给韦世康。

    韦孝宽有六个儿子,韦总、韦寿、韦霁、韦津都有名气。

    韦夐是韦孝宽之兄,字敬远。

    性格恬淡质朴,不看重功名利禄。

    二十岁时,被征召为雍州中从事,因为不合心意,就称病离职。

    先后有十次被征召为官,均不出仕。

    当时太祖筹划大业,求贤若渴,听说韦夐保持高尚志节,不愿当官,心中非常敬佩,派使者前往征召,送去任命的文书。

    尽管情感真挚,礼节周到,但韦夐始终不为所动。

    太祖因此更加看重他,但也无法改变他的初衷。

    韦夐的住宅,环绕着树林清泉,他对林泉而鼓琴读书,怡然自得。

    当时人称他为居士。

    以致有人仰慕他闲静朴素,带酒来访,韦夐也同客人尽情欢饮,应对谈天,忘记疲倦。

    明帝登基后,对韦夐的礼遇更加崇隆,写诗赠给他:“六爻贞遁世,三辰少光微。

    颍阳让逾远,沧州去不归。

    香动秋兰佩,风飘莲叶衣、坐石窥仙洞,乘槎下钓矶。

    岭松千仞直,岩泉百丈飞。

    聊登平乐观,远望首阳薇。

    讵能同四隐,来参余万机。”韦夐作诗回答,愿意随时朝见。

    皇帝十分高兴,命令官府每天送给他河东酒一斗,称他为“逍遥公”

    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,大建宅第。

    曾征召韦夐到自己宅第,询问政事。

    韦夐仰视大堂,缓缓叹息道:“沉湎在美酒和音乐之中,住着高峻华丽的宅第,即使二者只占其一,恐怕也未必不会灭亡。”宇文护很不高兴。

    有识之士认为此话很有远见。

    陈国派遣尚书周弘正来访,他早就听说韦夐的名声,请求与韦夐会面。

    朝廷予以允诺。

    于是周弘正拜访韦夐,谈笑终日,只恨相见太晚。

    后来请韦夐到宾馆,韦夐也不时前去。

    周弘正赠诗说:“德星犹未动,真车讵肯来。”韦夐就是这样被时人推重仰慕。

    武帝曾与韦夐夜晚饮宴,赐给他许多丝织品,令侍臣数人扛着送出。

    韦夐只要了一匹,表示已经承受恩旨。

    武帝因此而更加推重他。

    韦孝宽担任延州总管,韦夐到州城与韦孝宽相见。

    回来的时候,韦孝宽把自己骑的马以及鞍具、马勒送给韦夐。

    韦夐看到鞍具诸物装饰华贵,不想接受,就笑着说:“前人不丢弃遗落的簪子和坠落的鞋子,是由于怀旧之情。

    我虽然不及前贤遗风,但舍弃旧物而换用新物,也不是我的心意。”于是仍然骑着旧马返回。

    武帝又认为佛、道、儒三教不同,诏令韦夐分辨它们的优劣。

    韦夐认为,三教虽然不同,但都归结于善行,从表象上看深浅不一,而从教理上却分不出什么等级。

    于是写了三教序上奏。

    武帝看了以后表示称赞。

    当时宣帝住在东宫,也写信给韦夐,并且令人用皇帝所乘之马去迎接他,询问立身之道。

    韦夐回答说:“春秋不是说过吗?俭约就是奉行美德,奢侈是大恶行。

    不可放纵欲望,不可满足意愿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圣人的训示,希望殿下明察。”韦夐之子韦馞代理随州刺史,患病而死,韦孝宽之子韦总又在并州阵亡。

    一天之内,噩耗俱至。

    家里人相对悲恸,而韦夐神色如常。

    他对家人们说:“死生由命,人间常事,有什么值得悲伤的?”若无其事地拿过琴弹起来,同往常一样。

    韦夐又十分看重名誉和道义,心胸开阔,善于诱导。

    即使是农夫牧人,凡有一点可以称道的,他都愿意接待,特别与族人韦处玄和安定人梁旷结成放达闲适的朋友。

    韦夐从少年时喜爱文史,留心著述,亲自抄录数十万字。

    晚年喜好冲虚安静,只以领悟道家真义为事,对过去的著述全都加以删削,所以文笔大多不存。

    建德年间,韦夐由于年老,预先告诫儿子们说:“从前士安用粗席裹体,王孙用布囊缠尸,这两位圣贤是高洁旷达之人,平庸之人无法跟他们学。

    我死的那一天,可穿上旧衣安葬,不要另制新衣。

    让棺材能够放下尸首,用牛车载运灵柩,坟高四尺,墓穴深一丈。

    早晚祭奠更加麻烦,我不能一下子断绝你们的思念之情,可以每月的初一、十五祭奠一次。

    仍然只用素食,不要摆设牲畜。

    亲友们想拿物品来祭吊的,一律不要接受。

    我常常担心临终时精神恍惚,所以预先把这话告诫你们。

    我去世的的那天,你们不要违背我的心意。”宣政元年(578)二月,在家中去世,当时七十七岁。

    武帝派使者祭奠,资助的财物格外多。

    他的丧制葬礼,儿子们都遵照他的遗言来办。

    儿子韦世康。

    梁士彦字相如,是安定乌氏人。年轻时负气仗义,爱读兵书,颇为涉猎经书史籍。周武帝将要平定束夏,听说他勇敢决断,由扶风郡太守任为九曲镇将,升任上开府,封建威县公。齐人非常害怕他。

    后来以熊州刺史的身份跟随武帝攻下晋州,升任为大将军,任晋州刺史。到皇帝还朝,齐后主亲自围攻晋阳,城楼矮墙尽毁,两军短兵相接。士彦慷慨自若,告诉将士说:“死在今,我为你们领先。“于是勇猛齐奋,号声震天动地,人人无不以一当百。齐军稍微退却,就下令妻子及军人子女日夜修城,三日成功,武帝大军也来到,齐军的围攻被解除了。士彦拜见皇帝,抚摸着皇帝的胡须哭泣,皇帝也为之流泪。当时皇帝想班师,士彦扣住缰绳劝谏,皇帝听从他。拉着他的手说:“我有晋州,是平定齐国的根基,应该好好守卫它。“到了齐国被平定,封郝国公,位上柱国、雍州总管。宣帝即位,任徐州总管。与乌丸轨在吕梁活捉陈将吴明彻、裴忌,攻克平定淮南之地。

    隋文帝任相国,调梁士彦任亳州总管。尉迟回谋反,凿土产任行军总管,与童耋直攻击他。下令家僮梁默等人为前锋,士彦接着出发,所向之处都被攻下。

    到尉迟迥被乎定,任相州刺史。被深深地猜忌,就又回朝任职返回京师。闲居无事,倚仗有功,心怀怨恨,与宇文忻、刘防等人谋反。准备率领僮仆,等候皇帝祭祀宗庙的时候发动。又想在渣州起事,攻取河北,控制黎阳关,堵塞河阳路,抢劫征调的布匹来做帽子衣服,招募盗贼来做战士。他的外甥裴通知道这个消息就上奏朝廷。皇帝没有揭发他谋反的事,任他为晋州刺史,想观察他的志向。士彦高兴地告诉刘防等人说:“这是天意啊!”又请求仪同薛摩儿任长史,皇帝听从了他。后来与公卿入朝谒见,皇帝下令逮捕士彦、宇文忻、刘防等人于行列之间。查问他们的情况,还是不服罪,又逮捕薛摩儿来到,进行对质。摩儿说出了全部底细,说他次子梁刚垂泪苦苦劝谏,第三子梁叔谐说“作猛兽须成班“。士彦大惊失色,回头说:  “是你杀了我!”于是伏罪被杀。终年七十二岁。

    有儿子五人。梁操字孟德,官位上开府、义乡县公,早年死去。梁刚字永固,官位大将军、通政县公、泾州刺史。因为劝谏父亲不要谋反而获免死罪,徙移到瓜州。梁叔谐因受牵连而被杀。

    梁默是士彦的家奴,勇猛过人。士彦每次跟随征伐,经常与梁默冲锋陷阵。在周做官,官位为开府。开皇末年,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随杨素征讨突厥,升位大将军。又跟随平定杨谅,任柱国。大业五年,跟随炀帝征讨吐谷浑,尽力作战而死。追赠光禄大夫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